预计本周(7月7日—13日)总的天气趋势是气温明显偏高,降水明显偏少。
预计全州平均气温为24.5℃左右,与常年同期相比高3.8℃左右。本周气温持续偏高且小幅波动,12日最高气温可达35℃或以上,13日开始气温下降。全州平均降水量为5毫米~10毫米,与常年同期相比少21毫米左右。预计12日—13日有阵雨或雷阵雨。
本周逐日天气预报如下:
分析与建议
一是12日—13日有雷雨天气,各地要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、雷暴大风、冰雹等局地气象灾害。 二是本周气温高、降水少,各地要加强田间管理,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,注意防治病虫害。 三是雨天路面湿滑,能见度降低,各地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,车辆和行人注意交通安全。 四是周内天气持续闷热,露天作业的人员需做好劳动保护,城乡群众要注意防暑降温,注意食品卫生,预防肠胃道疾病。
猛吹空调能缓解中暑吗?高温天气这几件事不宜做
天气越来越热,“热射病”“中暑”等字眼频频登上热搜。有人喜欢在大夏天里来一杯冰镇饮料,或是猛吹空调,这样可以缓解中暑吗?高温天气下,都有哪些事不适宜做?
近日,山东淄博一名老人被紧急送到医院急诊抢救室,医生检查发现,老人体温升高、意识不清,是中暑导致。
山东省淄博市市立医院急诊科主任 于卫兵:接近60岁的一个男性,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之后,突然出现了头疼、头晕、出汗多、体温高、意识不清的状态,使用冰盐水降温,患者体温很快就降到了38℃以下。
河南郑州人民医院近日也接诊了一位热射病患者,就诊时患者体温达到40℃,生命体征不稳定,在重症监护室经过2天的治疗,才最终脱离生命危险。
避免正午时外出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我们该如何预防热射病?
大汗后别“贪冰” 警惕“脑结冰”
不少人喜欢在夏日里来一杯冰镇饮料或是大口吃冰激凌。对此,专家表示,在运动或劳作后,头部大量出汗、血管也会扩张,此时若猛吃冷饮,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,引发头痛。这种情况也被称为“脑结冰”,严重者会恶心、呕吐甚至造成短时间的血压升高等症状。建议大家在出汗后2小时再食用冷饮。
此外专家表示,在大量出汗后不宜对着空调冷风直吹,也不宜立刻洗澡,尤其不宜洗冷水澡,这可能会导致心跳加快和血压异常。
夏季腹泻高发 可适当补充益生菌
夏季还是腹泻高发的季节,吃烧烤、喝啤酒等等都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。对此,专家表示,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,这有利于使失衡的肠道微环境改善,达到新的平衡。
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李景南:通过补充肠道的优势细菌,包括双歧杆菌、乳杆菌,可以调节微生物平衡,抑制有害菌的生长。但是益生菌也不是万能的,比如食物中毒,或者是特殊的细菌包括痢疾杆菌引起的腹泻,这时候单用益生菌效果并不好,需要辅助给抗生素的治疗。
“三伏贴”并非“万能贴” 这些人群需注意
眼下虽然还没有入伏,但是面对持续高温,不少医院都开启了三伏贴预约。对此专家介绍,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三伏贴。例如孕妇就不可使用,因为三伏贴中的药物多具有辛温、活血等作用,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。2岁以下儿童也不建议使用三伏贴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王凤云:对于糖尿病患者,因为糖尿病的皮肤愈合能力比较差,所以这类患者在做“三伏贴”的时候,也要密切观察皮肤的破损情况。一旦有问题要及时停止,要咨询医生。
摘自:延边新闻
|